其他回答 (4)
烏龍茶的泡飲技藝
烏龍茶是我國六大茶類之一,稱為特種茶,故被譽為我國茶業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香漂四海,飲譽五洲。它具有紅茶之甘醇、綠茶之鮮爽和花茶之芳香,深受消費者的喜愛。品飲烏龍茶不僅可以生津止渴,而且是一種藝術享受。
那么,怎樣泡飲烏龍茶才能品嘗到它的天真味和圣妙香,達到藝術享受的境界呢?這就必須掌握烏龍茶泡飲技藝三個要素,即泡茶用水、泡茶器具和泡飲技藝,并掌握“水以石泉為佳,爐以炭火為妙,茶具以小為上”的原則。
一、泡茶用水
自古以來,善于飲茶的人,都把名茶與好水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相提并論,加以品嘗。茶與水的關系猶如紅花與綠葉。“魚得水活躍,茶靠水沖泡”。名貴的茶,沒有甘美的水來沖泡,就難以發揮獨特的香、味,所以宋代王安石有“水甘茶串香”之句,李中也有“泉美茶香異”之說。水有泉水、河水、井水、湖水、雨水、雪水和自來水等,各種水質不同,泡出來的茶就不一樣。《茶經》論水,稱“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頗有道理。一般說,山泉水、雨雪水為“軟水”,河水、井水、自來水為“硬水”。如能取泉水、溪水等流動的天然“軟水”來泡茶是最為理想。其次,沒有污染的井水、自來水也可以。總之,泡茶用水要求水源沒有病源體污染,沒有工業污染,水的感官性狀良好,即無色、無臭、透明、無異味、無懸浮物,舌嘗有清涼甜潤的感覺,水的PH值為中性7,煮沸后永久硬度不超過8度,這樣的水就適用于泡茶。
二、泡茶器具
名茶與茶具總是珠聯璧合的。范仲俺的“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阪中翠濤起”;梅堯臣的“小石冷泉留翠味,紫泥新品泛春華”,都是用贊譽茶具的珍奇來烘托佳茗的優美。歷史上品飲烏龍茶的茶具十分考究,備有一套小巧精致的茶具,稱為“茶房四寶”,即潮汕爐--廣東潮州、汕頭出產的陶磁風爐或白鐵皮風爐;玉書碨--扁形薄磁的開水壺,容水量約250毫升;孟臣罐--江西宜興產的用紫砂制成的小茶壺,容水量約50毫升;若琛甌--江西景德鎮產的白色小瓷杯,一套四只,每只容水量約5毫升。當今泡飲烏龍茶的茶具仍然脫離不了這“茶房四寶”,只是有所變化,更趨實用化、方便化。目前普遍使用的“茶房四寶”有小電爐、鋼質開水壺(也有電爐與開水壺配套稱為“隨手泡”)、鋼質茶盤(或塑料茶盤),“白瓷蓋碗”(鐘形,高5.5厘米,口徑8.2厘米,底徑4.5厘米;這種蓋碗放茶葉、嗅香氣、沖開水、倒茶渣都很方便)和小茶杯,這樣才具備泡飲烏龍茶的條件。
三、泡飲技藝
烏龍茶的泡飲具有獨特的技藝,在泡飲的過程中也別有一番情趣。其泡飲技藝共有8道程序。
首先是燒開水,水溫以“一沸水”(即剛滾開水)為宜。水燒開時,要把蓋碗(或茶壺)、茶杯淋洗一遍,這樣既衛生又能加溫,然后把烏龍茶放入蓋碗(或茶壺)里。用茶量蓋碗為5-10克,茶壺視大小而定,小茶壺約占茶壺容量的四五分,中茶壺約占三四分,大茶壺約占二三分。這些動作包含著三道程序,即“山泉初沸”、“白鶴沐浴”和“烏龍入宮”。
接著提起開水壺,自高處往蓋碗或茶壺口邊沖入,使碗(壺)里茶葉旋轉,促使茶葉露香;開水沖滿后,立即蓋上碗(壺)蓋,稍候片刻,用碗(壺)蓋輕輕刮去漂浮的白泡沫,使茶葉清新潔凈。這是第四、五道程序,稱為“懸壺高沖”、“春風拂面”。
泡一二分鐘后(泡的時間要適當,太短,色香味出不來;太長,會產生苦澀味),用拇、中兩指緊夾蓋碗,食指壓住碗蓋,把茶水依次巡回斟入并列的小茶杯里。斟茶時應低行,以免散香失味。斟到最后碗底最濃部分,要均勻地一點一點滴到各茶杯里。這樣,達到濃淡均勻,香醇一致,也蘊含著主人的深情厚意。這是第六、七道程序,叫做“關公巡城”、“韓信點兵”。
茶水一經斟入杯里,應乘熱細吸,以免影響色香味。吸飲時,先嗅其香,后嘗其味,邊啜邊嗅,飲量雖不多,但能齒頰留香,喉底回甘,神清氣爽,心曠神怡。這是第八道程序,稱為“品啜甘霖”。
沖第二遍茶時,仍要用開水燙杯,泡二三分鐘后斟茶。接下去沖第三遍、第四遍......泡飲程序基本一樣,只是泡茶的時間逐道加長些,但要根據茶的品質優劣而定,好的烏龍茶如鐵觀音,沖泡七八遍仍有余香。
如今,人們的生活節奏雖然已經加快,如能在工作之余,閑暇之隙,沿習傳統,品飲佳著,不僅可以調適快節奏的現代生活,而且還可以陶冶情操,增加無限的生活樂趣,達到絕妙的藝術享受.
烏龍茶聞名中外,有茶中“明珠”之稱。它的誕生,增添了中華茶葉的光輝,曾博得中外歷代名人詩人們的贊頌和謳歌。烏龍茶既具有綠茶的醇和甘突,又具有紅茶的鮮強濃厚,同時還具有花茶的芬芳幽香。
烏龍茶的特點:
一是,烏龍茶沖泡之后,有一股濃郁“如梅似蘭”的幽香。其所特有的花香、果香,并非茉莉、珠蘭、玉蘭的鮮花警制而成,而是由烏龍茶的茶樹品種、氣候、季節以及獨特的工藝引發出來的。
二是,烏龍茶滋味醇厚回甘。品飲烏龍茶有“喉韻”的特殊感受,即茶湯過喉徐徐生津,而有回味,細加品味,似嚼之有物。由于烏龍茶的產區、茶樹品種的不
同,它的特征也有不同。武夷巖茶滋味濃醇清活,生津回甘,濃飲而不苦澀,這種特有的韻味,叫“巖韻”。安溪鐵觀音滋味濃厚滑爽,濃飲稍苦澀,后回甘,歷久 猶有余香,這種獨特的韻味,稱之為“觀音韻”或“音韻”。
三是,烏龍茶的葉底邊緣呈紅褐色,而當中部分為淡綠色,形成奇特的“綠葉紅鑲邊”,這就是烏龍茶特有的工藝,形成半發酵的特征。
烏龍茶所具有的獨特的品質特征,是由于它別具一格的制造工藝所形成的。
烏龍茶的制造過程,與紅茶、綠茶不一樣,其工藝要復雜得多。
王草堂的《茶說》(1717年),是對烏龍茶制造工藝最早的文字記載,烏龍茶文獻之宗。它記述了烏龍茶采制的基本要求,主要的品質特征。這些和現行的烏龍茶制造工藝的基本要求,還是一致的,其內容主要包括下列四個方面:
第一,烏龍茶的采制季節與品質。采制分為春、夏、暑、秋四個季節(閩北僅有春、夏、秋三季)。各季節的品質不同,春茶香、味均佳,品質最好;秋茶其次,夏、暑茶較差。
第二,烏龍茶的制造。有萎凋(曬青)、搖涼青、炒青、焙茶和揀梗等主要工藝程序。曬青指“茶采后,以竹筐勻鋪,架于風日中,名曰曬青”。搖青指“攤而 1”。1是搖的意思,即曬青后搖青.曬青、搖青、涼青,也即現行的做青。做青的程度,“俊其青色漸收,然后再加炒焙”。即掌握“香氣越發即炒,過時不及,
皆不可”。“獨武夷炒焙兼施”“既炒既焙”。焙后再“揀去其中老葉枝蒂,使之一色”。
第三,成茶品質特征。概括為“半青半紅”,把烏龍茶半發酵的特征突出出來。
第四,烏龍茶工藝復雜。要心專手敏,要前后工序整體配合。“如梅斯馥蘭斯馨,心閑手敏工夫細”。
烏龍茶按發酵程度的深淺,即制造過程中做青程度不一,引起茶多酚氧化程度不同,形成的品質特廠征,可以劃分為下列三類:
1.包種茶:茶多酚輕微氧化。萎凋水分減少率低,主適為臺灣烏龍的一半。做青發酵程度較輕,紅色部分占全葉面積的20-30%,稍帶青綠。
2.傳統烏龍茶:武夷巖茶(包括閩北水仙、廣東鳳圣凰水仙、單叢和嶺頭單叢)、安溪鐵觀音(包括福建、灌廣東的色種幾烏龍)發酵程度比臺灣烏龍輕,比包種茶重,紅色部分約占全葉面積的30%。
3.臺灣烏龍:發酵程度較重,紅色部分約占葉面積的70%。湯色偏紅或呈瓏拍般橙紅色。
一般說來現在市面上的烏龍茶泡法是采用蓋碗,先用開水燙蓋碗、茶海及茶杯,使器具有這一定的溫度,并可清潔殺菌。將7至8克的茶葉放入蓋碗,加開水只需浸 沒茶葉即可,倒出茶湯至茶海(需有漏斗),再次燙杯,此為洗茶。再沖入開水,只需10至15秒的時間,即可倒出至茶海中(需有漏斗),用茶海將茶湯平均倒 入各聞香杯,蓋上品茗杯,放在敬茶盤上,敬獻給客人。客人將兩杯倒過來,茶湯進入品茗杯,聞過聞香杯(此時已經為空杯),即可品飲茶湯。以后每次沖泡再再
多10秒即可,現在的烏龍茶一般3-4泡已經無味可棄之。
潮汕地區的功夫茶一般用紫砂壺,市面上若有茶藝館使用紫砂壺的話,一般也是采用上述方法。
那么,怎樣泡飲烏龍茶才能品嘗到它的天真味和圣妙香,達到藝術享受的境界呢?這就必須掌握烏龍茶泡飲技藝三個要素,即泡茶用水、泡茶器具和泡飲技藝,并掌握“水以石泉為佳,爐以炭火為妙,茶具以小為上”的原則。
一、泡茶用水
自古以來,善于飲茶的人,都把名茶與好水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相提并論,加以品嘗。茶與水的關系猶如紅花與綠葉。“魚得水活躍,茶靠水沖泡”。名貴的 茶,沒有甘美的水來沖泡,就難以發揮獨特的香、味,所以宋代王安石有“水甘茶串香”之句,李中也有“泉美茶香異”之說。水有泉水、河水、井水、湖水、雨
水、雪水和自來水等,各種水質不同,泡出來的茶就不一樣。《茶經》論水,稱“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頗有道理。一般說,山泉水、雨雪水為“軟水”,河 水、井水、自來水為“硬水”。如能取泉水、溪水等流動的天然“軟水”來泡茶是最為理想。其次,沒有污染的井水、自來水也可以。總之,泡茶用水要求水源沒有
病源體污染,沒有工業污染,水的感官性狀良好,即無色、無臭、透明、無異味、無懸浮物,舌嘗有清涼甜潤的感覺,水的PH值為中性7,煮沸后永久硬度不超過 8度,這樣的水就適用于泡茶。
二、泡茶器具
名茶與茶具總是珠聯璧合的。范仲俺的“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阪中翠濤起”;梅堯臣的“小石冷泉留翠味,紫泥新品泛春華”,都是用贊譽茶具的珍奇來烘托 佳茗的優美。歷史上品飲烏龍茶的茶具十分考究,備有一套小巧精致的茶具,稱為“茶房四寶”,即潮汕爐--廣東潮州、汕頭出產的陶磁風爐或白鐵皮風爐;玉書
碨--扁形薄磁的開水壺,容水量約250毫升;孟臣罐--江西宜興產的用紫砂制成的小茶壺,容水量約50毫升;若琛甌--江西景德鎮產的白色小瓷杯,一套 四只,每只容水量約5毫升。當今泡飲烏龍茶的茶具仍然脫離不了這“茶房四寶”,只是有所變化,更趨實用化、方便化。目前普遍使用的“茶房四寶”有小電爐、 鋼質開水壺(也有電爐與開水壺配套稱為“隨手泡”)、鋼質茶盤(或塑料茶盤),“白瓷蓋碗”(鐘形,高5.5厘米,口徑8.2厘米,底徑4.5厘米;這種 蓋碗放茶葉、嗅香氣、沖開水、倒茶渣都很方便)和小茶杯,這樣才具備泡飲烏龍茶的條件。
三、泡飲技藝
烏龍茶的泡飲具有獨特的技藝,在泡飲的過程中也別有一番情趣。其泡飲技藝共有8道程序。
首先是燒開水,水溫以“一沸水”(即剛滾開水)為宜。水燒開時,要把蓋碗(或茶壺)、茶杯淋洗一遍,這樣既衛生又能加溫,然后把烏龍茶放入蓋碗(或茶 壺)里。用茶量蓋碗為5-10克,茶壺視大小而定,小茶壺約占茶壺容量的四五分,中茶壺約占三四分,大茶壺約占二三分。這些動作包含著三道程序,即“山泉 初沸”、“白鶴沐浴”和“烏龍入宮”。
接著提起開水壺,自高處往蓋碗或茶壺口邊沖入,使碗(壺)里茶葉旋轉,促使茶葉露香;開水沖滿后,立即蓋上碗(壺)蓋,稍候片刻,用碗(壺)蓋輕輕刮去漂浮的白泡沫,使茶葉清新潔凈。這是第四、五道程序,稱為“懸壺高沖”、“春風拂面”。
泡一二分鐘后(泡的時間要適當,太短,色香味出不來;太長,會產生苦澀味),用拇、中兩指緊夾蓋碗,食指壓住碗蓋,把茶水依次巡回斟入并列的小茶杯 里。斟茶時應低行,以免散香失味。斟到最后碗底最濃部分,要均勻地一點一點滴到各茶杯里。這樣,達到濃淡均勻,香醇一致,也蘊含著主人的深情厚意。這是第
六、七道程序,叫做“關公巡城”、“韓信點兵”。
茶水一經斟入杯里,應乘熱細吸,以免影響色香味。吸飲時,先嗅其香,后嘗其味,邊啜邊嗅,飲量雖不多,但能齒頰留香,喉底回甘,神清氣爽,心曠神怡。這是第八道程序,稱為“品啜甘霖”。
沖第二遍茶時,仍要用開水燙杯,泡二三分鐘后斟茶。接下去沖第三遍、第四遍......泡飲程序基本一樣,只是泡茶的時間逐道加長些,但要根據茶的品質優劣而定,好的烏龍茶如鐵觀音,沖泡七八遍仍有余香。
如今,人們的生活節奏雖然已經加快,如能在工作之余,閑暇之隙,沿習傳統,品飲佳著,不僅可以調適快節奏的現代生活,而且還可以陶冶情操,增加無限的生活樂趣,達到絕妙的藝術享受。
不同品種的烏龍茶沖泡后各有特色。鐵觀音茶沖泡后,香氣高雅如蘭花,滋味濃厚而微帶蜂蜜的甜香,且十分耐泡,有"七泡有余香"美譽。武夷巖茶沖泡后則香氣濃郁青長,滋味醇厚回甘,茶水橙黃清澈,其他烏龍茶沖泡后,也各有特色。
但專家同時提醒,品飲烏龍茶有三忌:一是空腹不能飲,否則就會感到饑腸轆轆,甚至會頭暈眼花,翻肚欲吐,即俗稱的"茶醉";二是睡前不能飲,否則會使人 難以入睡;三是冷茶不能飲,烏龍茶冷后性寒,對胃不利。專家特別提醒,這三忌對初飲烏龍茶的人尤為重要,因為烏龍茶所含茶多酚及咖啡堿較其他茶多,品飲不
當易傷害身體。
用水選擇
天
然水:泉水,河水,井水,雨水,湖水。
人工處理水:自來水,蒸餾水,去離子水。各種水中因所含溶解物質不同,對茶湯品質的影響也不同。水的硬度,分碳酸鹽硬度及非碳酸鹽硬度兩種,前者在煮沸時
產生碳酸鈣,碳酸鎂的沉淀,后者在煮沸時無沉淀產生,乃可視為良好的泡茶用水。用碳酸鹽硬水泡茶,湯色帶黑滋味淡薄,而非碳酸鹽硬水,則對茶湯水色及滋味
影響不大。
水的硬度會影響水的ph值,而茶湯水色對ph值相當敏感,ph值降至5左右時,對紅茶水色影響尚小,但越酸則由紅色轉為紅黃色。泡茶用水ph高于7呈堿性時,茶黃質易進行自氧化作用而使水色帶黑,且降低滋味的鮮爽度。
將碳酸鹽硬水利用離子交換樹脂軟化,則鈣鎂離子被鈉離子取代而使水的ph值高于8,變為堿性水,會使茶湯水色帶黑,因為產生茶紅值的鹽類。一般評茶用水,為要求其水質一致乃以采用蒸餾水或去離子水居多。
沖泡的水溫
評茶用水,宜利用沸滾的水,溫度約100℃為標準,沸滾過度的水或水溫不足,皆不宜用作評茶用水。
用
沸滾的水沖泡茶葉,才能使茶葉的香味盡量發揮,可溶分也溶解的較多,茶葉的香,甘,苦,澀當表現無遺,因而得以正確判斷茶葉品質的優劣。至于平時飲茶沖
泡,目的是為了欣賞茶葉,享受一壺茶,因此講求泡茶技藝,以發揚茶葉的優點,掩飾茶葉品質上的缺陷,以至講求利用不同水溫的水來沖泡不同的茶葉,此種境界
當有別于茶葉評審。
一般烏龍茶用95℃熱水沖泡為佳。
般說來現在市面上的烏龍茶泡法是采用蓋碗,先用開水燙蓋碗、茶海及茶杯,使器具有這一定的溫度,并可清潔殺菌。將7至8克的茶葉放入蓋碗,加開水只需浸沒茶葉即可,倒出茶湯至茶海(需有漏斗),再次燙杯,此為洗茶。再沖入開水,只需10至15秒的時間,即可倒出至茶海中(需有漏斗),用茶海將茶湯平均倒入各聞香杯,蓋上品茗杯,放在敬茶盤上,敬獻給客人。客人將兩杯倒過來,茶湯進入品茗杯,聞過聞香杯(此時已經為空杯),即可品飲茶湯。以后每次沖泡再再多10秒即可,現在的烏龍茶一般3-4泡已經無味可棄之。
潮汕地區的功夫茶一般用紫砂壺,市面上若有茶藝館使用紫砂壺的話,一般也是采用上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