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回答 (1)
茄子黃萎病一般多在門茄坐住后開始發病,發病植株大多自下而上,或從一邊向全株發展。發病初期葉片邊緣及葉脈間變黃,遇天氣干旱或晴天中午前后表現萎蔫,但早晚恢復正常。日后隨著病情的發展,葉片半邊或整個葉片變黃。至發病后期,病葉由黃變褐,有的葉緣向上卷曲,萎蔫下垂或脫落,嚴重的病株葉片全部脫光,只剩莖桿。
茄子黃萎病的發生與溫度、濕度、栽培管理有密切關系。據調查:一般連作地塊,高溫高濕條件下發病重;肥力不足的地塊發病重;偏施氮肥、植株生長幼嫩的和施用未經腐熟的帶菌殘株有機肥的發病重;灌水后放風不及時的發病重。此外,起苗帶土少,傷根多,定植過早,栽苗過深等都會加重發病程度。茄子黃萎病的具體防治措施是:
一、處理種子
播前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種2小時。
二、加強栽培管理
深耕,增施肥料。茄子是深根作物,應逐年加深耕層,并增施有機肥,使25—30厘米處的土層充分熟化,以利茄苗生長,提高抗逆性。所用有機肥,一般以人糞尿最好;其次是各種畜禽混合肥。一般畝施充分腐熟優質有機肥5000公斤左右;茄子坐果后,追施尿素2—3次,每次10—15公斤,使葉片始終保持綠色。另外,實行4—5年輪作制。對純菜區輪作有困難的,前茬可栽蔥、蒜以減輕受害程度。
三、防治方法
一旦發現中心病株,首先拔除,帶離田間深埋。病株周圍撒生白灰粉,避免田間操作或澆水而引起進一步擴散。藥劑防治可用25%抗枯寧100倍液進行灌根,每株用藥液200ml,隔7—10天再灌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