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中的熟食大多包裹一層保鮮膜,很多消費者認為這就是層“保護膜”,買回家直接放到冰箱里就行了。事實上,正確的做法是,識別保鮮膜的原料種類,把聚氯乙烯材質的保鮮膜撕掉后再儲存。
目前,生產食品保鮮膜的原料主要有三種,分別是聚乙烯(簡稱PE)、聚氯乙烯(PVC)和聚二氯乙烯(PVDC)。市面上所售的大多數保鮮膜使用的原料是聚乙烯,由于其在生產過程中不添加任何增塑劑,被公認為是最安全的。
然而,超市中用來包裹食品的保鮮膜也有可能使用聚氯乙烯材質。實驗證明,這種保鮮膜為增加其附著力,含有名為乙基己基氨的增塑劑。該增塑劑對人體內分泌系統有很大破壞作用,會擾亂人體的激素代謝。對此,消費者可以采取以下辦法:回家后就把保鮮膜撕掉,將食物用食品保鮮袋包裝起來,再放進冰箱;也可以將食物裝在有蓋的陶瓷容器中;如果是沒有蓋的容器,覆蓋保鮮膜時,盡量別把食物裝太滿,以防接觸到保鮮膜。
在菜還熱著時,不要蓋保鮮膜,因為那樣會加速菜中維生素的損失。最好等菜完全涼了,再蓋保鮮膜。此外,使用微波爐保鮮膜時須注意:
1.加熱油性較大的食物時,應將保鮮膜與食品保持隔離狀態,不要使二者直接接觸。
2.加熱食物時應當用保鮮膜覆蓋好器皿后,再用牙簽等針狀物在保鮮膜上扎幾個小孔,以利于水分的蒸發。
3.各品牌保鮮膜所標注的最高耐熱溫度各不相同,有的相差10℃左右,微波爐內的溫度較高時一般會達到110℃左右,需要長時間加熱時,可注意選擇耐熱性較高的保鮮膜。
食品用保鮮膜須標警示語
據了解,關于保鮮膜的老標準是1989年起施行的《聚乙烯自粘保鮮膜》國家標準,本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新標準《食品用塑料自粘保鮮膜》增加了對保鮮膜原料的技術要求,對于使用的樹脂要求必須為“食品級”原料。新標準將食品用保鮮膜主要分為聚乙烯(PE)膜、聚氯乙烯(PVC)膜、聚偏二氯乙烯(PVDC)膜等3類,比起老標準的單一種類有所擴大。此外,新標準還規定,保鮮膜應標明凈卷重公稱值和“食品用”字樣;聚氯乙烯(PVC)膜應標有“不能接觸帶油脂食品”、“不得微波爐加熱”、“不得高溫使用”等警示性語言等;其他類別的保鮮膜,如可用于微波爐加熱,應注明“可微波爐使用”、加熱方式及最高耐溫溫度。
超市在售的多未體現新標準
昨日,記者走訪了大潤發、新生活等多家超市,看到貨架上銷售的保鮮膜品牌繁多,價格從幾元到十幾元不等。材質多為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且大部分保鮮膜的外包裝上并未標明“食品用”字樣,只是在產品介紹上寫著“食品保鮮膜”。此外,保鮮膜外包裝上的用語也很不統一,有些是什么標注也沒有,像耐熱溫度范圍也只有少數品牌的保鮮膜有標明。
在大潤發超市,好幾款保鮮膜正在搞促銷,不少品牌的保鮮膜還打出了買一送一的廣告。記者觀察發現,在售的保鮮膜絕大部分沒有標注“食品用”字樣,只有少數品牌注明“食品包裝用,安全無毒”等字樣。該超市的工作人員說,“大品牌保鮮膜應該沒什么問題,平時消費者關注的主要是產品QS標志。由于目前銷售的保鮮膜基本還是12月1日前生產的,所以保鮮膜包裝上標注的信息還沒有能夠按照此次新標準的要求來進行標注。不過,今后超市選購貨源時,會按照新標準的要求進行。”
在新生活超市,情況也類似,絕大部分保鮮膜沒有標注“食品用”字樣,出售的保鮮膜幾乎都還是老包裝。一位正在該超市選購保鮮膜的戴小姐說,她不知道保鮮膜的新標準,平時自己選購保鮮膜時,只注意價格、規格,至于是什么材質制成的,從沒留意。而記者采訪發現,大多數市民的說法和戴小姐的類似。
市民選購保鮮膜有講究
那么,食品用保鮮膜新標準實施后,消費者在選購保鮮膜時要注意哪些問題呢?記者收羅了一些選購常識,供大家參考:
據了解,目前市場上出售的保鮮膜基本都是新標準中提到的3種,其中聚乙烯(PE)膜主要用于食品包裝;聚偏二氯乙烯(PVDC)膜用于包裝熟食;而聚氯乙烯(PVC)膜僅適用于包裝生鮮食品,而不能直接包裝肉食、熟食及油脂食品,這在新標準中有明確規定。
在這3種保鮮膜中,最應引起消費者注意的是聚氯乙烯(PVC)膜。在常態下,聚氯乙烯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但聚氯乙烯保鮮膜在微波爐加熱后或包裝過熱及油性大的食品時,會析出有害物質氯化氫,對人體造成傷害。總之,今后在購買和使用保鮮膜時,消費者要格外注意產品標志,什么情況下該用什么樣的保鮮膜,應對號入座。
在菜還熱著時,不要蓋保鮮膜,因為那樣會加速菜中維生素的損失。最好等菜完全涼了,再蓋保鮮膜。此外,使用微波爐保鮮膜時須注意:
1.加熱油性較大的食物時,應將保鮮膜與食品保持隔離狀態,不要使二者直接接觸。
2.加熱食物時應當用保鮮膜覆蓋好器皿后,再用牙簽等針狀物在保鮮膜上扎幾個小孔,以利于水分的蒸發。
3.各品牌保鮮膜所標注的最高耐熱溫度各不相同,有的相差10℃左右,微波爐內的溫度較高時一般會達到110℃左右,需要長時間加熱時,可注意選擇耐熱性較高的保鮮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