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回答 (2)
如果不喜歡酸味重的咖啡,可以選擇深烘培的咖啡,如碳燒咖啡
咖啡本身就是有酸味的啊,如果你喝黑咖啡,酸味更明顯。可能是你的伴侶或者牛奶加的不夠多,多加一些牛奶口感會很滑,比伴侶更好,喜歡甜的就加糖,一般我都不加糖,就是黑咖啡加牛奶。雀巢咖啡是高溫烘陪的,有焦味,麥斯威爾好一些,美式咖啡烘陪比較淺一般來說。
品味咖啡的酸味
酸味一定會受生豆的品質和品種而影響,就品種的標高而言,高地栽種的咖啡會比低地栽種來得酸,剛采收的豆子比采收后放了一陣子的豆子來得酸。酸的種類不同,其增減變化情形也各異,一般烘焙較淺的豆子,酸味較豐富,烘焙程度較深者,酸味較缺乏。剛采收的豆子,質良,含水率高,如能適當的熱作用產生適度的酸味,將可使咖啡的味道更佳,讓人覺得更有深度。
我們常有機會嘗到各式各樣的酸味,如檸檬、蘋果、葡萄酒、黑醋……毫無疑問酸味是這些食物的美味所在:同樣地,美妙的酸味是某些咖啡之所以受到高度評價的理由。
其實所有的咖啡都有酸味,因為生豆都含有大量氣酸,而在烘焙的過程中,這些氣酸會轉變成各種芳香的或是刺激的酸;不過這些酸在高溫時又會焦掉,使得越深焙的豆子越不酸。要分辨好的酸與壞的酸其實不難,就像你能分辨水果酸和鹽酸之間的差異一樣。如果沖煮的溫度過低,或是過度萃取,咖啡里的單寧酸、菸堿酸等等,就會進入你的口中,刺激舌頭兩側的底下,伴有沖鼻的氣味,讓你感到不適。
這和美味的酸不同,強烈的酸刺激舌頭兩側邊緣,激發出「薄」、「銳利」等形容詞,而柔和的酸除了舌頭兩側以外,接近舌根的中間部分也都會有均勻的感受,使一些柔和的酸接近咸味(如番茄和梅子的酸)或是汽水的感覺。由于特出的酸味常常會蓋過質感,成為味覺的主體,有人便用「干凈」、「如鈴般清澈」(Bell-like)來形容酸味突出的咖啡。酸的香味帶給酸味更豐富的內涵。有些略為刺激的香味,可以提神醒腦,讓人一下子就注意到,給人「明亮」的感覺;反之,有的香味給人陰暗的感覺。舉例來說,汽水、檸檬、蘋果、番茄、熟香蕉,它們的明亮度依序是越來越低的。一般人比較不喜歡咖啡酸味的原因,大概是不習慣酸和苦擺在一起。幸好酸味可以被甜味壓制,像加糖的檸檬汁一般人都能接受;若是覺得咖啡太酸,可以選擇加糖,糖不像牛奶,不但不會影響其他的香醇味道,還可以提咖啡的甜味。
干凈(Clean) 咖啡沒有土味、不狂野,也沒有缺陷和令人眼花撩亂的特色。
平衡(Balance) 有著夠復雜而令人感興趣的特色,但沒有某一種特色特別突出。
質感,口感(Body, Mouthfeel) 質感是指咖啡在口中濃稠黏滑的觸感,約和咖啡中的膠質懸浮量成正比。由于整個口腔都會感受到質感,我們用「豐厚」來形容濃稠的咖啡,反之則用「單薄」。質感單薄的咖啡喝來的口感像酒或是檸檬水,而質感豐厚的咖啡口感則像是全脂鮮奶或是糖漿。
復雜度(Complexity) 指同一杯咖啡中所并存的不同層次的特色,復雜度高,表示可以感受到的感官刺激種類較多;要注意的是這些感覺包括了余韻,不一定限制於喝時的當下感受。
深度(Depth) 這是一個較為主觀的形容詞,指超越感官刺激的共鳴與感染力,可能是一些細致的感覺,或是不同感覺間的復雜交互作用所造成。
苦味(Bitter) 這是深焙豆的特征,和酸味一樣,不一定會令人不適,是整個口腔與喉嚨而不只是舌頭的感覺。一般喝美式咖啡或塞風咖啡的朋友,可能會用「濃烈」來形容這種特色。
甜味(Sweet) 有兩種意思。第一種是糖對舌尖產生的刺激,也就是一般所謂的甜味;另一種意思則是指在深城市烘焙到Espresso烘焙之間,由與部分澀味物質且質感豐富的甘醇味道,令人聯想到糖漿;這種舌尖并不必有反應。
平順(Smooth ) 指酸味與苦味微弱,加一點點糖而且不用加牛奶就可以舒服飲用的甘甜Espresso。
多放點糖,要不用檸檬酸那緩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