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歷史背景
1. 起源:
魚骨圖由日本質量管理專家石川磐(Kaoru Ishikawa)于20世紀50年代提出,最初用于日本豐田公司、川崎重工等企業的質量管理實踐,故又稱"石川圖" 或"因果圖", 其設計靈感源于日本傳統魚骨的形狀,旨在系統分析質量問題的多因素成因。
2. 演進:
1953首次應用于川崎重工船廠的質量管理,后成為全面質量管理(TQM)和六西格瑪的核心工具。
20世紀60年代,逐漸推廣至全球制造業和管理領域,如通用電氣、福特等企業。
現代工商管理教育、工作項目管理中將其分類為問題型、原因型和對策型魚骨圖。
二、含義解析
1. 定義:
魚骨圖是一種圖形化結構(魚頭為主問題,魚骨為分類原因)分析問題根本原因的定性方法,強調 " 透過現象看本質 "。核心邏輯基于" 因果樹規律 ",即多方向、多層次的因果鏈關系。
2. 類型:
原因型(魚頭在右):分析" 為什么發生問題 "(如為什么近期銷售額下降);
對策型(魚頭在左): 制定" 如何改善問題 " (如如何提高生產效率)
整理問題型:結構化梳理問題構成要素 (非因果關系)。
3. 結構:
主干:代表待解決的問題(魚頭)
大骨:主因分類(常用5M1E:人、機、料、法、環、測),因為主要源于生產制造業產品質量控制所積累提煉的方法,造成產品質量差異波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6個因素:
人(Man/Manpower): 操作人員的技能水平、工作經驗、身體素質以及心理素質,無一不影響著產品的最終質量。
機(Machine): 機器設備的性能、穩定性、維護保養狀況以及自動化程度,對于生產的質量與效率均產生深遠影響。
料(Material): 原材料及零部件的質量是產品質量的基石,其特性、規格及供應的穩定性都至關重要。
法(Method): 涵蓋了工藝流程、操作規范、質量控制標準以及生產計劃等多個方面,共同構成了保障生產有序進行的準則。
環(Environment): 生產所處的物理環境,包括溫濕度、潔凈度、照明條件及噪音振動等,都會對生產過程產生直接影響。
測(Measurement):質量把控過程中,準確測量與有效監控顯得尤為重要,它們直接關系到對產品質量狀態的精準判斷。
小骨/魚刺:細化子原因
4. 魚骨圖制作:
針對分析問題點,選擇層別方法(如:人、機、料、法、環等)
按頭腦風暴分別對各層類別找出所有可能原因(因素),歸類為大骨(主因)、中骨(子因)、小骨(細化原因);
將找出來的各要素進行歸類、整理,明確其從屬關系,標識關鍵原因(一般不超過7個原因)
分析選取重要因素,遵循20/80法則聚焦核心問題或因素
檢查各要素的描述方法,確保語法簡明、意思明確
5. 典型應用場景:
制造業:分析生產缺陷(如設備故障、材料不良);
市場營銷:診斷市場份額下降原因(如渠道不足、廣告策略問題);
項目管理:識別風險或流程瓶頸
6. 局限性:
主觀性:依賴團隊經驗,易受頭腦風暴影響。
非定量:需結合數據分析工具(如帕累托、層次分析法AHP)等驗證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