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料質量管控流程
眾所周知我們的原料質量存在波動性,直接造成了質量控制成本變化,間接造成產品毛利率不穩定,產品質量與顧客滿意度都會受到影響。
一旦原料出現質量問題,供應部、研發部、生產部、品控甚至營運部門都會無奈,各部門、各板塊都會為此增加溝通成本、控制成本、風險成本。
下面闡述一下關于行業原料質量控制的一些觀點,僅供參考。
1、原料質量標準
(1)標準制定:
原料感官、理化標準目前是由品控制定,供應部結合市場整體質量狀況加以確認,最終在采購合同里體現,由供方簽字確認。這樣的流程在目前的大環境下是可行的、有效的。
(2)追求本質的思考,標準合理、有效:
標準并不是越嚴格越好,標準的制定需要兼顧三個方面,在確保合規的基礎上,既要滿足顧客滿意度(從市場調查、市場后期反饋得以體現),又要確保企業賺取合理的利潤,同時要讓采購部門通過努力能夠購買到符合標準的原料。
質量管理系統里有個術語——質量控制成本。這里不作詳述,對于原料質量控制而言,簡單來講,就是以合適的價格,購買到合適的原料。
(3)品質與成本管理,標準完善:
國家的法律法規需要定期修訂,同樣我們的原料標準也需要定期修訂、完善,使其合規并滿足公司的整體運營要求。
公司整體規劃的需求發生變化或者市場整體原料價格、質量發生變化時,需要對標準進行修訂。
標準的修訂會影響到研發、采購、生產以及營運,需要大家參與進來,從本板塊需求出發,提出合理化建議,并最終敲定。
2、原料驗收
(1)供應商資質:
原料驗收的前提是,原料的供應商是我們合格的供應商,資質齊全是先決條件,即供應商資質不齊全,可直接判定原料不合格,無需作后續檢驗(采購承諾限時提供的除外)。
(2)文書化程序的效用,進貨檢驗:
檢驗結果的有效性取決于兩個前提條件:
規范、清晰的標準;
合理、有效的檢驗方法。
個人認為,目前這兩項基本符合要求。
(3)原料質量判斷:
原料質量是否符合標準,并不完全是靠儀器測定出來的,需要依靠檢驗人員的感官判斷,這就需要檢驗人員具備足夠的經驗、敏感度和判斷能力,這些是在每次的重復檢驗過程中逐漸積累起來的,所以請充分尊重化驗人員對于原料質量的判定結果。必要時,可以由研發、生產、采購人員共同評估確認。
3、不合格原料的處理
這是大家都比較關心的問題,如何處理不合格原料,如何防止不合格原料被采購和被非預期使用,需要各板塊群策群力,共同解決。
上級率先決策:不合格原料的處理方式一般包括:退貨、讓步接收、報廢等。質量管理程序規定不合格原料最終如何處理由品控決定。不合格原料處理決定除非總經理(質量負責人)有不同意見,其它人員不應作出干涉。
4、如何確保原料質量符合要求
(1)全員參與:
原料質量與產品質量直接相關,而且有時會占主導因素,所以,需要研發、采購、營運、生產給出建設性的參考意見,并在后續采購、生產、銷售過程中不斷驗證、不斷完善。
(2)供應商的關系:
采購原料需要一定頻率的供方原料狀況摸底調查,將質量把關的工作前移,盡量在供應商處就將問題解決,減少被動的局面。條件允許時,給予供應商必要的質量管理幫扶,最終受益的還是我們。
(3)謹慎囤貨:
囤貨的量一般都很大,需要比較長的周期才能使用完畢,因此,囤貨金額巨大時,采購、品控可以安排專人去供方處檢查、監督。
(4)發現問題的眼光定期分析:
采購、品控定期分析、匯總各品牌、各類別的原料質量狀況,通報各相關部門,綜合各方意見,作出必要調整(包括原料標準的調整、原料品牌的調整)。
(5)專人負責:
主要的原料采購地,有條件可以安排專人駐扎,此人必須經過原料檢驗的專項培訓,有高度的責任感、細心、耐心、善于溝通。
(6)其它:
除了需要提升原料質量外,還要根據原料特性評估車間對原料、過程產品進行相應的檢查、挑揀、去除缺陷處理等相關的操作的要求。
二、原輔料進貨查驗流程
1、原輔料存放
1)原輔料存放是否離地、離墻;外包裝是否完整,并做好防護。
檢查規程:查看原輔料存放情況,是否符合存放要求 ,原輔料堆放是否離地 10cm 以上,離墻 20cm 以上,并應有防止蟲害侵入的裝置。
2)倉庫是否符合衛生要求;貯存條件是否符合要求。
檢查規程:查看現場衛生情況。
3)原輔料倉庫內是否有過期原輔料,過期原輔料清理及記錄是否符合要求。
檢查規程:查看是否有過期原料,是否有處置記錄。
4)生產過程中用到的危險化學品,存放是否符合要求。
檢查規程:查看是否有危險化學品,是否符合存放要求。
5)生產用原輔料是否與有毒有害物質一起存放。
檢查規程:查看是否有毒有害物質與原輔料一起存放。
6)原輔料倉庫內是否有非生產用原輔料和非生產用其他物品。
檢查規程:查看倉庫內是否有非生產用原輔料和非生產用其他物品,原輔料倉庫內不應堆放 非生產用物品,專庫專用,防止交叉污染。
2、專庫管理
1)食品添加劑是否專庫或專柜保存,并有專人管理。
檢查規程:查看是否有食品添加劑專庫,詢問管理人員。
2)內包裝材料是否有專庫或專門區域存放。
檢查規程:查看是否有內包裝材料倉庫,依據性質的不同分設貯存場所、或分區域碼放,并 有明確標識。
3、標簽標識
1)原輔料(除農副產品)標簽是否有產品名稱、規格、凈含量、生產日期、保質期和貯藏 條件等內容。
檢查規程:抽查至少 3 種原輔料,不足 3 種的全部檢查,查看標簽內容。
2)進口原輔料是否有中文標簽。
檢查規程:查看進口原料是否有中文標簽,標簽內容是否符合法律要求。
3)原輔料標簽與索證索票一致。
檢查規程:查閱抽查的原輔料索證索票情況,是否與現場的原輔料產品一致。
4、索證索票
1)企業直接采購國內生產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是否索取原輔料生產商有效的許可證復印件(指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規定,應當取得許可的)和與購進批次產品相適 應的合格證或批檢報告。
檢查規程:查看索取的材料是否反映現場抽查的原輔料情況,查驗供貨者的許可證和產品 合格證明文件;對無法提供合格證明文件的食品原料,應當依照食品安全標準進行檢驗。
2)企業直接采購進口的食品原輔料、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是否能夠提供有效的檢 驗檢疫證明。
檢查規程:查看索取的材料是否反映現場抽查的情況。
3)企業直接從流通經營單位采購原輔料的, 是否留存保留具有流通經營單位信息的每筆購 物的憑證。
檢查規程:查看索取的材料是否反映現場抽查的原輔料情況。
4)對無法提供合格證明文件的食品原輔材料及包裝材料,企業是否依照食品安全標準進行 自行檢驗或委托檢驗,并保存檢驗記錄。
檢查規程:查看原料輔料的檢驗記錄,名稱批次等信息是否與現場抽查的原輔料符合。
5、制度具備情況
企業是否有原輔料進貨查驗制度、原輔料進出庫管理制度、衛生管理制度等管理制度。
檢查規程:查閱制度是否在執行。
6、現場記錄
1)企業是否有倉庫溫濕度記錄(對于有貯存條件要求的原輔料)、原輔料進貨查驗記錄、 原輔料進出庫記錄。
檢查規程:抽查近期 1 批次成品,查閱相對應的相關記錄。
2)進貨查驗記錄中是否包含產品的名稱、規格、數量、生產批號、保質期、供貨者名稱及 聯系方式、進貨日期、產品許可證證號或票據號及其他合格證明文件編號等內容,是否保留 相關證件、票據及文件。
檢查規程:抽查近期 1 批次成品,查閱相對應的相關記錄。
3)企業生產加工食品所使用的食品原輔料的品種是否與進貨查驗記錄內容一致。
檢查規程:抽查近期 1 批次成品,查閱相對應的相關記錄,通過進貨查驗記錄,查看索證 索票。